“截至目前,我省共有35宗868.45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总成交价超1.85亿元,全省15个试点地区全部实现‘农地入市’‘零’的突破,经初步统计,共缴纳增值收益调节金3201.93万元,收益留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972.25万元,分配农民个人285.17万元,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切实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智慧有机茶叶加工产业示范基地顺利落地、即将投产。
2023年,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开启新征程,云南省共有15个县(市、区)纳入此轮国家试点。两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围绕试点目标、紧跟改革步伐、狠抓政策落地,持续探索创新、渐次推进,全省“农地入市”工作实现多面开花,成效显著,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三地先后入选全国典型示范案例,获自然资源部宣传推广。
强化制度引领,多向发力审慎稳妥推进
自试点启动以来,云南省先后印发入市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制定具体操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入市要求、前期准备、入市程序、工作措施等重点内容,不断完善入市政策制度保障。及时制作入市指导宣传动漫,立足七彩云南多民族聚居的省情实际,发布佤语、傣语等民族语言版本,着力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切实扩大覆盖面、提升知晓度。同时,积极推进试点地区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基准地价编制等前期基础工作,实现试点地区1622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摸清各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潜力底数并完成上图入库,夯实筑牢入市工作根基。
激发要素活力,多方探索畅通实施路径
各试点地区因地施策,探索出多路径、多渠道入市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典型经验做法。保山市腾冲市北海镇尝试将权属清晰的5宗地块打包出让,保障樱花谷生态旅游度假项目用地,整合连片地块扩大产业投资规模,降低土地开发成本。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黄瓜园镇通过灵活出租方式,以分期缴纳租金形式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入市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峨山县岔河乡、小街街道探索不动产权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三证联发”,深化主动服务、容缺预审、并联审批等审批模式改革,实现“三证”同步办理,入市地块“交地”和“开工”无缝衔接。临翔区南美乡充分发挥政府帮扶作用,召开“双语”(普通话+拉祜族语言)村民代表大会,对入市集体进行全流程指导,自觉维护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少数民族权益。
随着“农地入市”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各地在民生就业、产业融合、用地保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优化要素配置机制,助力村民就近就业。兰坪县兔峨乡实行集体建设用地异地调整入市,引进企业投资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保障易地搬迁群众实际住房和就业需求;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城镇运用“国有+集体”组合用地模式保障新能源项目用地,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实现村民就业在家门口、顾家增收两不误。
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打好发展“组合拳”。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和临翔区南美乡、圈内乡立足茶叶、咖啡、竹笋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农地入市”为纽带,探索“入市+特色产业”“入市+集体经济”等综合发展模式,打造本土特色品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实现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保护开发两手抓。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新平街道、元阳县牛角寨镇依托地域特点、自然风光,鼓励以入市保障乡村旅游用地,既促进了“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传统村落保护+哈尼梯田观光”等项目落地,充分释放旅居云南活力,又让良好的生态底本创造出更多收益,反哺文化景观、生态环境高效保护。
“相比国有土地出让,‘农地入市’程序便捷,极大程度地压缩了我们的时间投入、减轻了项目的资金成本。入市过程中,临翔区人民政府也在各个环节给予我们积极引导,帮助我们争取沪滇协作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我们投资建厂的压力。”临沧市临翔区云佳咖啡庄园创始人介绍道。
“入市政策吸引企业来我们村建厂,我顺利返乡就业,不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难的问题,更方便照顾家里和孩子。我在工厂学到了技术、赚到了钱,生活越来越好了。”峨山县岔河乡村民开心地说。
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党中央关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农地入市”改革,健全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稳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更多鲜活的笑颜在彩云之南绽放。
来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